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法治保障研究
陈增涛 交口县司法局 2023年试用期公务员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之一。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黄河新的重大使命,提出了建设“幸福河”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治保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法治保障紧迫性、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文化性和主体性。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第十二章专题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一、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从古至今黄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在这里我们看到:考古发现的距今9000—7000年前(即前仰韶时代)的中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陕西的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下层文化)、甘肃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的后李和北辛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距今7000—5000年前的史前中国最灿烂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以及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这些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到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的演进,其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使得它们成为迈向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紧接而来的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史称“万邦”时代。万邦时代也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形成了邦国林立的格局,黄河流域考古发现20多座当时的城址,如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新密古城寨、山东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等。在这一格局中,黄河流域还出现了颛顼、尧、舜、禹等为首的著名邦国和族邦联盟,形成了万邦中的政治中心。之后,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二、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一)黄河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首先,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在文化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既需要军事、经济力量,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持。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存与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顽强进取的精神定力和昂扬向上的健康积极心理,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广大民众的文化潜能,发挥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优秀文化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体,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期待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已处于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期,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近年来,黄河文化主题相关的各类力作不断涌现,着力于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西省歌舞剧院推出大型舞蹈史诗《黄河》,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个乐章,意象化地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谱写宏伟壮丽的交响舞诗;甘肃省陇剧院创演《大禹治水》,成功塑造了“为苍生走遍大地去治水”、追索科学技术、以文明战胜野蛮的大禹形象。此外,沿黄9省(区)共同参与拍摄的八集纪录片《黄河人家》,通过黄河故事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的相依相守,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而《大河奔流新时代――黄河流域九省(区)迎新春文艺演出》联动9省(区),情动国人。
(二)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0月30日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这部法律将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法律强调,国家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11章,共122条。
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黄河保护法。这部法律的制定实施,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律明确,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国家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法律还对黄河文化资源调查、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宣传展示等作了规定。
其中第八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第九十四条着重强调了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以及农耕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文物等主管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分级保护、分类实施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该条还强调要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加强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
三、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法治保障的必要性
(一)黄河文化承担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1.新阶段黄河治理保护与管理既要解决水问题,又要协调流域区域和城市、城市群的问题,黄河文化助推着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与文化、生态等领域协调并进。
2.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黄河文化有助于与流域各省区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制度办法和标准体系研究,有助于黄河文化繁荣发展,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凝聚智慧力量。
(二)黄河文化目前遇到的挑战
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洪水威胁严重、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其特殊河情突出表现在:一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兰州以上河段来水量占全河的 61.7%,三门峡以上中游地区来沙量占全河的 98%,水沙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二是黄河中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三是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河势游荡多变,二级悬河加剧,洪水威胁严重;四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生态、水环境恶化加剧。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重大国家战略的实现。在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突出问题,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宏伟目标,实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目标,迫切需要法治保障。
四、关于更好地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法治保障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战略定位与基本原则。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理念,立足全流域,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全面落实预防优先、注重修复理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适用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司法服务与保障水平。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案件,充分发挥刑事审判震慑和教育功能、行政审判预防和监督功能、民事审判救济和赔偿功能、公益诉讼裁判评价和指引功能,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积极探索构建流域司法机制,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强化工作协调联动,促进纠纷多元化解,推进流域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提升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与保障
落实严格责任,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坚持最严法治观,依法惩处污染环境、非法采矿及破坏性开采、盗伐滥伐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严厉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后果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犯罪,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加强对行政机关不履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职责案件的审理,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落实流域监管责任。坚持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依法追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者的民事责任,鼓励支持生产要素向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聚集,促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依法支持有关部门对黄河上游水源地及涵养湿地管理,落实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鼠虫害防治等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河道及湿地功能。规范河道行政许可事项,维护河道管理秩序。保障水沙调控机制运行,严格落实河长、湖长责任制,控制地下水过度利用,减缓黄河下游淤积。严厉打击非法取水、非法采砂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等防洪减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确保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治保障机制
黄河保护法指出,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二章对水文化遗产保护、治河技术成就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对规划审批或在建涉河工程加强黄河文化方面的设计指导,对已建工程加强黄河文化价值评估与宣传,挖掘水文化底蕴。在水工程建管全链条中,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价值评估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对古河道、古堤防、古灌区、古渡口、重大决口堵口遗迹等水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管理,建立黄河流域重大涉河工程水文化数据库系统和展示平台,实现对重大涉河工程水文化内容的在线查询。三是创新“互联网+科普”、新媒体等方式,探索黄河流域水文化传承弘扬新途径,探索“工程——文化——治河——生态”等多要素融合的新模式,在公众宣教中更好地弘扬黄河流域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