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深化法学理论研究,编撰出版法学研究系列丛书。
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在吕梁临县后甘泉村研究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土地法大纲草案》《惩处战争罪犯条例》《人民法庭组织条例》等法律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对《民法》《民诉法》《劳动法》《刑法稿》《选举条例》《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组织条例草案》等法律和条例及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必要的立法准备。特别是宪法草案的研究起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以来英勇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我国法律建设长河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47年3月7日,法委会撤离延安向吕梁转移之前,毛泽东和刘少奇指出:起草宪法草案要注意时代性、阶级性与群众性。3 月 22 日,法委会人员先后抵达山西吕梁临县后甘泉村,对外代名为联大工学队,也称七大队。4月1日,中央决定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的任务是先起草全国新宪法,研究改革法律的方针与创立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
吕梁临县后甘泉村所承载的是一段革命历史,更是一种革命精神。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党员干部爱国爱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法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重温先辈奋斗历程,加强法学法律工作者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吕梁市法学会秘书长王永卫循着历史的足迹,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历史佐证,而后编撰出版了这两本书。该书真实记录了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在后甘泉村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等法治故事,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品格,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历史了解和认识,激发爱国、爱党、爱吕梁的热情。
2021年、2022年,吕梁市法学会根据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法学会的前身)于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在吕梁后甘泉研究起草法律法规的历史背景挖掘整理编撰了《吕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诞生地》《吕梁—土改法律制度研究》两本法学研究系列丛书。被山西省法学会列为2022年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十大成果之一。
吕梁市党史研究室对该书稿经过严格审查后指出:“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吕梁过去涉及甚少,中央相关单位仅我们了解也罕有成果。因此,贵单位的这项工作填补了空白,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吕梁市副书记、市长张广勇为这两本书作序。”
《吕梁—土改法律制度研究》这本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绥边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之初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有关土地改革法律制度到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以及土改成果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经验的总结,在了解过去的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分十个章节,全书印张366页,145111字。是一本对吕梁(晋绥)土改历史的权威性系统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