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交流 新闻详情

携手共建聚合力 共研法学谱新篇——石楼县法学会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共话黄河生态保护共研红色文化传承

来源:石楼县法学会 日期:2024-04-02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继承革命事业,争做时代新人,更好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石楼高质量发展事业。

file

    在《黄河保护法》颁布一周年之际,3月27日,石楼县法学会与中国政法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石楼县法学会举行了石楼新时代“黄河保护”“ 红色文化传承”法治研讨会。吕梁市法学会秘书长王永卫莅临指导,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温艳萍主持,县法学会全体成员参加。温艳萍介绍说,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的“句号形”黄河大拐弯,“山西省的八大旅游景点”之一。黄河第一湾不但自然景观奇特,而且人文底蕴深厚;不但有女娲造人的故事,而且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不但有“闯王”渡河的记载,更且有主席东征的史诗。1936年2月,红军东征在此强渡黄河,拉开了抗日帷幕,传播了革命火种。毛泽东主席更是在这里吟诵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千古绝唱,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丽诗篇。而民间将该湾称为“子宫湾”,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实在耐人寻味值得考究。

    1936年2月21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陕西清涧县的河口渡河,在石楼县的东辛关渡口上岸;2月23日,红一方面军约1.3万人乘着木船和羊皮筏子全部渡过黄河。从此,红军开始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火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在山西建立。

   红军东征从1936年的2月20日渡河入晋到同年5月5日回师陕北,历时75天,转战50余个县,横扫大半个山西,重创了号称拥有10万兵力的阎锡山晋绥军。在阎锡山的请求下,蒋介石以10个师之众支援,大大减轻了陕北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为巩固和保卫陕北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入晋后,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救济穷苦百姓,击败了阎锡山的反动宣传,吸收8000余人加入红军,建立了一批苏维埃政府、地方党组织等,壮大了抗日队伍,播下了抗日的火种。而且,通过打土豪和没收官僚资本,筹集抗日经费,对解决陕北根据地经济困难和增强红军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征是宣言书、东征是宣传队、东征是播种机。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序曲,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为全面反映红军东征山西、抗日救亡革命历程,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1996年在石楼县城东征大街建成了红军东征纪念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和碑名。纪念馆内存有大量详实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资料,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是红色旅游的重要之地。

file

    温艳萍指出,石楼县文化底蕴深厚,黄河奇湾、红军东征纪念馆等景点需要大力宣传保护,希望能与中国政法大学联手,在法学研究、法律宣传等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为树立公民法治信仰,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出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第25届研究生石楼支教团成员郭思妤、霍祉含、王嘉怡、胡 佳、倪雨琪、陈逸婷、刘美琪、张莹、薛琪洪等听了温艳萍的介绍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别对石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等发表了专业性的见解与建议,并表示非常愿意与法学会合作,发挥自己的才智,进一步在石楼发光发热。

file

    王永卫指出,黄河生态保护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石楼作为毛泽东踏上山西的第一块土地,作为党中央、红军总部入晋后第一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为红军东征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红色文化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深刻。法学会是法学研究、法学交流、法治实践、法律宣传等方面的权威部门;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双方能建立友好合作机制,是优势叠加的共赢模式,将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file

file

     双方表示,将在黄河生态保护、红色文化传承、校园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力争多出合作成果和亮点,为扩大法学学术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量、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