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文化 新闻详情

非遗“剪”宪法 普法有“纸”品

来源:吕梁市法学会 日期:2024-09-08

    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将“宪法宣传”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阳剪纸”,让法律知识不再枯燥,实现普法供给与受众需求“双向奔赴”成为吕梁市法学会推出的一项非遗“剪”宪法,普法有“纸”品的创新举措。这件作品近日在吕梁市法学会与吕梁市图书馆共同打造的法学会会员之家“法韵之美,给您不一样的风景”法谚学思文化墙一角展出,马上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与驻足欣赏。

    中阳剪纸是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婚庆喜事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作品,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2006年5月20日,中阳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ile

    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在吕梁临县后甘泉研究起草了被习仲勋、宋任穷、武修权、王首道、马文瑞五位革命先辈称之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吕梁市法学会通过挖掘整理编著了《吕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诞生地》一书,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审核后指出:“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吕梁过去涉及甚少,中央相关单位仅我们了解也罕有成果。因此,贵单位的这项工作填补了空白,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file

    吕梁市法学会在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着力在创新宣传宪法形式上下功夫、在丰富普法载体上做文章,探索“民族化、艺术化、非遗化、大众化”普法产品,集“学习性”“收藏性”“创新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普法工作新路径,有效实现法治供给和受众需求“双向奔赴”。与中阳剪纸协会合作,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特色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中阳剪纸,创作宪法文化作品,助力宪法的传播与弘扬,不断拓展和丰富普法工作载体,采用了更具“贴合性”的宣传模式,将宪法知识“精准投送”到广大干部群众身边,实现“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使宪法精神润物无声地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